1manbetx2.0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自我诊断报告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4-18 09:47:01 浏览次数: 【字体:

一、学校诊改工作概述

我校是江西省第二批诊改试点院校。诊改实施期间,学校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为抓手,建立了职责、任务、主体明晰,全要素、全覆盖、信息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为统领,分解专项规划、建立子规划,制定五层面标准,建立了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链”与“标准链”;以问题为导向,依托大数据分析,建立了五层面“8”字螺旋质量改进循环;以机制与文化建设为手段,内化质量意识,激发内生动力,建立了常态化诊改运行机制;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支撑,建立了“四中心一平台”内部质量管理系统。学校通过诊改实践,基本达成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预期目标,学校治理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持续提升。

(一)    主要工作

1.顶层设计,落实主体

我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实际情况,顶层设计《1manbetx2.0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委员会,教育督导室为牵头部门统一协调安排。进一步明确学校各教学分院、职能部门工作职责,根据职责将“体系建设”和“自主诊改”任务进行分配,明确落实质量主体。

2.逐层分解,打造两链

我校以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为依据,梳理了学校各项发展规划目标、重点工作、质量标准等,按照诊改机制要求,分解细化成任务目标、标准,将学校发展目标与标准逐层传递至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建立了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目标链”与“标准链”。同时进一步明确了部门职责权限,完善了岗位职责,将职责细化为具体工作任务,形成本部门各岗位工作标准。

3.问题导向,螺旋改进

逐步完善了学校“两级管理”机制,建立起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诊改运行机制,按照目标、组织、实施、诊断、问题、改进流程,通过平台数据监测与督查抽检相结合,开展常态纠偏。对不达标指标项,以问题为导向,以信息平台数据分析为依据,实施自主诊断与改进,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螺旋式上升,保证学校总体目标的实现。

4.引擎驱动,内生动力

建立了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相适应的考核激励制度,激发了质量主体内生动力。制定了五个层面的诊改运行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制度体系。引入现代质量管理理念,把全面质量、全程质量、全员质量“三全质量观”落实到学院各项工作中,同时加强了质量文化的宣传教育,引导全校师生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标准意识、责任意识,基本做到学校领导重视,师生员工接受,逐步形成以外部监管为主向以自我诊改为主的转变。

5.平台建设,支撑诊改

学校已建成校本数据中心,为学校后续智能校园建设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和支撑。学校建立起“四中心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平台,提升了数据决策质量,实现诊改指引效果。

(二)    诊改成效

1. 质量培训与自我诊改,显著增强质量主体意识

学校组织开展现代质量管理学习和培训,提高了全体师生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责任意识,让全体师生认识到每人都是诊改质量主体,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学校质量目标开展。实施各层面“8字螺旋”诊改循环,进一步将诊改工作与日常教育教学融为一体。自定目标标准、开展过程纠偏、进行周期诊断、自我分析改进,已逐渐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为习惯,质量主体意识得到显著增强。师生通过自我诊改,可以掌握自身不足,明确改进方向,激发自我改进内生动力,提高了师生的个人获得感。我校教师朱辉球入选第三批“万人计划”,荣获2018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2020年教师饶媛媛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2.制度完善与数据落实,稳步提升学校治理水平

制定了诊改制度与激励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制度体系,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正逐步建立起质量动态优化机制,切实提高了学校质量保证能力。利用信息化平台落实五个层面诊改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客观数据支持,有效促进计划目标达成,稳步提升了学校治理水平。

3.数据中心与平台建设,有效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学校建立了校本数据中心,打破了我校各独立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为学校后续智能校园建设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和支撑。建设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平台,落实了五个层面的数据监测、预警和数据分析,实现了部门、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诊断、自我激励及管理服务工作的自我改进,显著提升学校教学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效推进了学校智慧校园建设。

4.质量提升内生动力,学校内涵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以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平台建设为工作抓手,通过自主开展五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逐步建成了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体系,形成富有内生动力和创新激情的良性机制,显著提升了学校内涵建设成效。学院现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中小学陶艺培训基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基地、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墨彩制瓷技艺人才培养基地、中国陶瓷艺术研究院、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江西粉古彩研究院等。

(三)    存在短板

1.质量管理理念还未完全深入人心,质量意识有待提高。

2.建立目标体系、标准体系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有待提升。

3.建立的各层面质量改进螺旋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4.实现数据源头、实时采集、开放共享不够全面深入。



二、学校自我诊断表

诊断内容

诊断内容提示

诊断结论

拟采取的改进

措施

两链打造

与实施

1.学校发展规划是否成体系。学校发展目标是否传递至专业、课程、教师层面,目标是否上下衔接成链。学校机构职责是否明确,是否建立岗位工作标准,标准和制度执行是否有有效机制。

2.专业建设规划目标、标准是否与学校规划契合,是否与自身基础适切。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具体、可检测。

3.课程建设规划目标、标准是否与专业建设规划契合,是否与自身基础适切。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具体、可检测。

4.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确定是否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专业建设规划等相关要求相适切。教师是否制定有个人发展计划及与之相应的目标与标准。目标与标准是否明确、具体、可检测,与自身基础适切。

5.学生是否制定有个人发展计划,个人发展目标是否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素质教育相关要求相适切。学校是否建立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的制度。

目标达成情况:

1.学校以“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为统领,分解专项规划,建立分院子规划,专业规划、课程规划及教师个人规划依据分院子规划来制定,形成规划目标层层传递,目标上下衔接成链。学校部门及岗位职责明确,以职责细分任务,建立了任务工作标准及制度执行的有效机制。

2.学院制定有专业建设标准,各专业建设则以教学分院子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为依据,通过SW0T分析,制定本专业建设方案,目标任务细分到年度计划,专业目标与标准明确、具体、可检测,与本专业基础相适应。

3.学校制定有课程建设标准,各课程建设依据课程建设标准,围绕专业建设规划目标,制定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建设目标与标准明确、具体、可检测,与本课程基础相适应。

4.依据学校人事人才规划,建立了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社会服务实践与继续教育4维度,助讲、讲师、副教授、教授4梯次的教师发展标准,所有专职教师结合自身基础制定了个人发展规划目标。

5.学校制定了思想政治、科学文化、身心健康、实践能力4个维度的学生发展标准,学生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的职业面向及职业能力要求为参考,依据标准从4个维度制定个人成长成才规划,明确个人发展目标。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制定的各层面目标与标准科学性与合理性还不完善,标准制定过程中SMART原则应用还不到位。

2.相关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1.进一步优化完善各层面的目标与标准,按SMART原则优化标准,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测性。

2.按“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诊改要求,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激励机制。

螺旋建立与运行

学校

层面

1.学校是否建有规划和年度目标任务分解、实施、诊断、改进的运行机制。实施过程是否有监测预警和改进机制,方法与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

2.是否建立学校各组织机构履行职责的诊改制度,方法与手段是否可操作,是否有效运行。

3.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措施是否有效。

目标达成情况:

1.学校以“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为统领,分解专项规划、建立子规划,并将规划目标分解细化成任务目标、标准,构建了目标任务分解、实施、诊断、改进的运行机制。进一步落实了部门职责权限,完善了岗位职责,将岗位职责也细化为具体工作任务,形成岗位工作标准,明确责任人、完成时限,建立了学校、部门、个人工作任务层层落实机制。

2.制定了《1manbetx2.0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和完善学院质量管理制度176个,明确了五层面诊改责任部门与质量主体,遵循“8字螺旋”质量改进循环实施诊改,以自然年为周期进行学校层面的诊断改进,以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平台为技术支撑,动态监测预警学校规划、优质校建设、学校重点工作任务的进度与质量。

3.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平台数据多数从学校各业务子系统提取,学校五层面的诊改基本依据数据与事实获得。全校5个教学单位和25个行政职能部门全部完成2020年度自诊报告。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校部分业务子系统(人事系统、图书馆系统、科研系统、后勤系统等)为新建设,数据梳理未能及时到位,源头数据的及时有效性还不足。

2.平台监测预警分析还不够完善。

1.对新业务子系统尽快完善数据梳理,提升数据监测预警分析的及时性与有效性,进一步深入诊改平台与各业务子系统的数据对接,丰富诊改平台源头数据。

2.根据各层面诊改运行情况,找出不足,优化平台监测预警分析功能。

专业

层面

1.是否建立专业建设质量的诊改运行制度。诊改内容是否有助于目标达成,诊改周期是否合理,诊改方法与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

2.现有专业是否都按运行制度实施诊改。

3.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措施是否有效。

目标达成情况:

1.学校制定有专业层面诊改运行制度,质量主体为各专业主任,专业建设规划为三年,确定以年度为自诊周期开展过程阶段性自诊,三年为一循环。各专业按专业建设规划组织实施建设,借助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平台进行监测预警与自诊,有效保证专业建设质量的持续改进提升。

2.学校现有26个专业均按运行制度实施诊改,各专业通过SWOT分析确定专业发展定位,从11个维度44个观测点建立了专业发展规划目标与建设标准,依据平台数据分析开展自我诊改。

3.专业诊断主要依据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平台数据进行分析诊断,基于平台诊断数据完成了2020年专业诊改报告,自我诊断问题与改进措施明确具体有效。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专业建设涉及到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以及行业企业发展等方面内容,需要多方面数据支撑,学校当前业务子系统在专业方面的数据较少,诊改不够全面。

2.部分观测点指标标准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1.建设和完善与专业相关的业务子系统,丰富数据来源与质量,以便更好支持专业自我诊改与动态调整。

2.根据专业自我诊改结果动态优化调整专业指标体系的观测点与标准,突出核心指标,调整少数观测点达成标准,使专业指标体系更为科学合理。

课程

层面

1.是否建立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质量的诊改运行制度,诊改内容是否有助于目标达成,诊改周期是否合理,诊改方法与手段是否便捷可操作。

2.现设课程是否都按运行制度实施诊改。

3.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措施是否有效。

目标达成情况:

1.学校制定了课程层面诊改运行制度,课程质量主体为各课程负责人,课程建设规划为三年,以年度为自诊周期开展过程阶段性自诊,三年为一循环。各课程按课程建设规划组织实施建设,借助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平台进行监测预警与自诊,有效保证课程建设质量的持续改进提升。

2.学校有390门课程按诊改运行制度实施诊改,各课程通过SWOT分析确定课程发展定位,从6个维度25个观测点建立了课程发展规划目标与建设标准,依据平台数据分析开展自我诊改。

3.课程诊断主要依据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平台数据进行分析诊断,基于平台诊断数据完成了2020年课程诊改报告,自我诊断问题与改进措施明确具体有效。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作为课程诊改质量主体,部分课程负责人对诊改工作认识不到位,自主诊改意识不强,对课程指标体系中的部分规划目标设置偏低。

2.课程诊改在教学过程方面的数据比较薄弱,诊改数据分析不够全面。

1.加强质量理念的教育培训,加强对课程负责人和课程教学教师诊改指标的宣传指导和全面具体解读,引导课程负责人和授课教师合理设置规划目标。

2.根据课程诊改需求,建设和完善现有教学业务系统,进一步丰富课程建设与诊改源头数据。

教师

层面

1.是否建立教师个人发展自我诊改制度,周期是否合理,方法是否便捷可操作。

2.所有教师是否都按运行制度实施诊改。

3.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改进措施是否有效。

目标达成情况:

1.学校制定了教师层面诊改运行制度,质量主体为教师个人,以年度为自诊周期开展过程阶段性自诊。教师以职称梯度定位个人发展目标,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借助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平台进行监测预警与自诊,教师通过自我诊改,可以掌握自身不足,明确改进方向,激发自我改进内生动力,提高了教师个人获得感。

2.其中有135名专职教师按诊改运行制度实施诊改,教师通过SWOT分析确定个人发展定位,从4个维度14个观测点建立了个人发展规划目标与达成标准,依据平台数据分析开展自我诊改。

3.教师个人诊断主要依据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平台数据进行分析诊断,基于平台诊断数据完成了2020年教师个人诊改报告,自我诊断问题与改进措施明确具体有效。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针对辅导员与行政人员的发展标准尚未出台,教师诊改只覆盖到教师队伍。

2.少数教师对诊改工作的积极意义认识不到位,存在一定的惯性思维。

 

 

1.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辅导员、管理人员发展标准,推进辅导员和管理人员的自我诊改。

2.加强质量理念的教育培训,引导教师对诊改工作的正确认识,帮助教师们认识到通过自我诊改,可以掌握自身不足,明确改进方向,提高教师个人获得感和自豪感。

学生

层面

1.学校是否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诊改。周期是否合理,方法是否便捷可操作。

2.所有学生是否实施自我诊改。

3.诊断结论是否依据数据和事实获得,自我诊断报告的陈述是否明确具体,是否根据自身基础进行改进。

目标达成情况:

1.学校制定了学生层面诊改运行制度,质量主体为学生个人,以“学年”为自诊周期开展过程阶段性自诊。学生依据4个评价维度制定成长成才规划书,借助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平台进行监测预警与自诊,了解自身的问题与不足,自我提升,自我改进,提高了学生个人成就感与获得感。

2.学校现有学生11973人,其中8614人(大三、联办本科班、社招生除外)按诊改运行制度实施诊改,学生通过SWOT分析,从4个维度建立了个人发展规划目标与达成标准,依据平台数据分析开展自我诊改。班主任及辅导员可通过平台数据分析,实时查看学生目标达成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

3.学生个人诊断主要依据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平台数据进行分析诊断,基于平台诊断数据完成了2020年学生个人诊改报告,自我诊断问题与改进措施明确具体有效。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生发展标准还有待完善。

2.学生在校成长成才信息还未推送家长,在学校和家庭协同育人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1.进一步研究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规律,优化学生发展标准,为学生打造个性化的“学习发展成长档案”。

2.加强学校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学生在校信息和预警的多渠道推送,覆盖到学生家长,以形成学校、家庭协同育人、合力育人格局。

引擎驱动

与成效

1.学校领导是否重视诊改,扎实推进,师生员工是否普遍接受诊改理念,并落实于自觉行动中。

2.学校是否建立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相适应的考核激励制度,将考核与自我诊改相结合。体现以外部监管为主向以自我诊改为主转变的走向。

3.各个主体的自我诊改是否逐渐趋向常态化。师生员工对学校诊改工作是否满意和有获得感。

目标达成情况: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诊改工作,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校长牵头负责的诊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学校内部质量体系的建设与运行。校外组织到同类院校参观学习,校内组织师生诊改学习培训,提高了全体师生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责任意识,师生员工普遍接受了诊改理念,并将诊改工作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

2.学校根据制定的《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学校内部质量体系建设与诊改实施,制定出五层面诊改运行制度,制定和完善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相适应的考核激励制度,根据部门职责将“体系建设”和“自主诊改”任务进行分配,明确落实了责任部门与质量主体,将诊改工作纳入了部门考核指标内,促使部门和教学分院建立自我诊改机制,工作由被动接受逐步转变为主动提升。

3.学校师生通过教师与学生发展指标体系制定出个人发展规划,对个人发展定位、发展方向、发展标准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借助平台数据监测、预警和诊断,也易于找出自身短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逐步养成了自主诊改的行为习惯,个人获得感和满意度也随之得以提升。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以诊改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不够完善,与其相适应的考核激励制度还需进一步修订与完善。

2.学校质量文化建设离诊改工作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师生对诊改工作的获得感、满足感还不是很强烈。

1.持续推进平台绩效考核功能的建设与应用,修订与诊改工作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方案和教师考评方案,注重数据与事实依据,强化过程性考核,完善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推进考核性诊改工作。

2.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强化各诊改责任主体质量意识,以质量文化建设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学校师生对质量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激发诊改内生动力,成为推进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

平台建设

与应用

1.学校是否按智能化要求对平台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平台架构是否具有实时、常态化支撑学校诊改工作的功能。

(1)能够实现数据的源头、即时采集。

(2)能够消除信息孤岛,实现数据的实时开放共享。

(3)能够进行数据分析,并实时展现分析结果。

2.学校是否按照顶层设计蓝图,扎实推进平台建设。

3.学校在数据分析、应用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目标达成情况:

1. 学校制定了《学院智能化校园方案》,顶层设计出《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平台建设方案》与《学院诊断与改进平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通过诊改实践,已建成“四中心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平台。

(1)平台诊改数据中心可实现各类业务资源数据的积累,实现源头数据采集,实现数据的源头即时采集。

(2)平台诊改数据中心通过统一标准、统一接口规范、统一工作流程,将学校已建业务系统的数据全时全量集成到数据中心,打破我校各独立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

(3)学校建设了大数据分析与监测预警平台,能便捷地开展数据分析应用。

2.学校依据平台建设方案与实施方案要求,细分工作项目与任务,明确责任部门与完成时间,稳步推进平台项目建设。

3.通过平台,一是可从诊改五层面对数据进行分析,为校领导及各部门领导日常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二是通过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之间的对比分析,反映出个体与群体差异,实现实时常态预警;三是对部门工作任务、规划任务、重点任务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测,促进工作任务目标达成。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平台数据积累还不足,与各业务系统数据对接需进一步推进。

2.信息化建设资源尚需加强,以满足诊改深入开展需求,提高师生获得感。

1.持续加强平台与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对接,丰富平台数据积累,以保证平台对诊改工作的数据支撑。

2.切实加强信息化资源建设与人才建设,切实满足诊改工作深入开展需求,加快推进学院智能化校园建设步伐。

校长(签字):陈华龙                               2021年4月16日

 

注:1.报告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务必写实,尽量不使用形容词和副词。

2.每一项的“诊断结论”需阐明目标达成情况,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建议在500字左右。

3.每一项的“拟改进措施”需突出针对性、注重可行性,建议在200字左右。

 


分享到:
【打印正文】
Baidu
map